logo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4-10-09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秀美桂林亦与祖国同频共振绘制新篇。75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桂林市委、市政府领导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圆满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纵深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一曲山清水秀的赞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走出了一条极具桂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的局面,全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经济总量大幅攀升,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实现从亿元到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的历史性突破。195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亿元,1978年首次超10亿元,2000年超过300亿元,2012年接近1500亿元,2019年经济总量迈入2000亿元台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23.47亿元,较2022年增长3.5%,总量稳居全区第三,是1950年的1728.40倍、1978年的224.91倍。从增长速度看,2000-2013年基本保持两位数以上(2001-2003年均在9.2%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3-2023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其中“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年均增长5.3%;进入“十四五”时期后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影响下,增速有所放缓,但全市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经济保持稳增长,2021-2023年年均增长4.3%。

图1 桂林市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二)人均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保持稳增长趋势

195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0元(按户籍人口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人均发展水平大幅提升。1990年、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越过千元、万元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加速提升,2013年、2015年、2019年、2023年分别突破2万、3万、4万、5万元大关;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0943元(按常住人口算),是2012年的1.65倍,比2022年增长3.4%;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

图2 桂林市主要年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活力迸发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市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工业只有水电、造纸、水泥等几家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第三产业更是一片凋零。历经75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将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领,全面推进桂林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开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桂林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50年的75.8:4.6:19.6,调整到1978年的43.4:35.3:21.3,再到2012年的18.3:47.0:34.7,直至2023年的26.2:19.8:54.0,第三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个百分点。

图3 桂林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比重

二、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生产供给取得新突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桂林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工业支撑效应日益凸显,服务业主导地位逐步巩固。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从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特色农业;从以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为主导的高技术制造业;从技术基础薄弱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生产供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优”的巨大转变。

(一)粮食生产量质齐升,农业基础日益巩固

解放初期,桂林实行以粮食为主的农村人民公社分配种养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1950年全市粮食产量仅为58.93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扎实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的建设,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桂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分别高于全国、广西年均增速2.0和0.6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61.16亿元,较2022年增长4.5%,分别是1950年和1978年的598.61倍、135.88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9.74亿元,是1950年的668.59倍、1978年的154.59倍、2012年的2.49倍,较2022年增长4.7%。

粮食生产量质齐升。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11万公顷,粮食产量179.28万吨,是1950年的3.04倍,是1978年的1.37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飞速提升,桂北粮仓地位进一步巩固,2017年灌阳一季稻加再生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实现了‘吨半稻’的梦想, 再创世界纪录。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以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富硒农业、休闲农业等“10+3”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产量位居全区前列,形成了柑橘、葡萄、柿子、香菇等一批在广西区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业。罗汉果、沙糖桔、金桔、月柿等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一,柑桔、葡萄、桃、梨等总量广西第一;蔬菜及食用菌持续保持全区领先地位,金槐、铁皮石斛、金银花等药材种植发展前景良好。2023年,全市蔬菜产量(含食用菌)612.89万吨,是2012年的1.72倍;园林水果产量1091.24万吨,是1950年的2020.81倍、1978年的574.34倍、2012年的3.5倍;中草药材播种面积较2022年增长13.1%,保持较高速增长趋势。

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改善。2023年,全市耕地灌溉面积达15.92万公顷,第一产业用电量达2.84亿千瓦时;全市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64.8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248.27吨,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二)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桂林智造”走向世界

建国初期,桂林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品种单一;改革开放后,桂林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创造了“多个第一”: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海用雷达、第一套光纤室外试验系统、第一台(套)特高压电力电容装置,电子工业、橡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广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集聚发展,2013-2023年桂林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近年来,桂林市大力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工业生产提质增效。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是1950年的4002.83倍、1978年的69.3倍、2000年的6.56倍,较2022年增长5.9%,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2022年增长16.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0.6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十八大以来,全市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2023年四大优势产业规上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18.7%、8.5%和5.1%。从产品产量看,电力电容器增长10.7%,电力电缆增长6.8%,橡胶轮胎外胎增长54.7%,饮料酒增长5.9%,中成药增长31.6%。

重点企业贡献突出燕京漓泉、福达集团、国际线缆、三金药业、莱茵生物、平钢钢铁、力源粮油等龙头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桂康新材料、新桂轮等企业技改提升展现新活力;光隆光电、智神信息、飞宇科技、海威科技等创新型企业跨越式发展;华为、比亚迪、深科技、领益智造等为桂林工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新动能培育加速推进

建国初期,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195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6%。197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城市之一,旅游业从此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桂林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策优势,成为新中国旅游业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引领,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带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金融信贷等行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016年起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363.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4.0%,比重较1978年提高32.7个百分点,2013-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分行业看,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2022年增长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2%,金融业增长5.6%。

现代服务业跃入高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0倍,商务服务业增长45.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4.1%,均高于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文旅相关产业迈入蓬勃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量质齐增,成为桂林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提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2023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桂林市坚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思路和建设“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主要目标,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文旅品牌建设亮点纷呈。印象·刘三姐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雁山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永福“三江六岸”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取得积极进展,灵渠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当前,全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55家,国家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森林康养、夜间文化旅游示范区域(街区)共计15个。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区率先建成运行“一键游桂林”平台,成立全区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在全区率先建成“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成立全国首家旅游市场监管专职机构。

三、投资消费激活新业态,内需引擎迸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坚持扩大内需,持续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形成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的局面,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投资总量增势迅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国初期,全市经济建设快速恢复,各项事业发展全面铺开,基本建设投资迅猛增长,1950-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4%;改革开放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1979-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7%。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开启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总量稳中见长 结构持续优化”态势。从投资增速看,逐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段。2013-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1%,其中“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7.5%和9.6%。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加强投资方向引导,以推进重大项目为抓手,紧贴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实际需求,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2.3:40.6:57.1,调整到2023年的2.8:23.0:74.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桂林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以制造业投资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虽有所回落,但依旧发挥着压舱石作用,2013-2023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8%,其中“十二五”时期增速较快,年均增长21.3%。随着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旅休闲、健康养生、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拉动作用增强,比重持续上升,占比由2012年的57.1%提升到2023年的74.2%。

民间投资活力迸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陆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培育和激发民间投资发展活力,逐步成为支撑投资增长的“半壁江山”,“十三五”时期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0.8%,高于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日益繁荣,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

建国初期,商品供给仅限于简单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力持续快速提高,丰富多样的商品不断涌入市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商品供给品质大幅提升,加之各级政府“稳就业”、“扩内需”、“促消费”的各类政策支撑下,桂林消费品市场活力不断提升,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乡村消费增长速度赶超城镇消费。

消费品零售规模不断攀升。195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51亿元,经过迅猛发展后,1978年达到4.1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系列促消费政策刺激下,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逐步扩大、不断攀升。2013-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2%,其中“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9%和6.0%。

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22亿元,是1978年的226.14倍,是2012年的1.94倍。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81.12亿元,增长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1.10亿元,增长2.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30.70亿元,增长1.7%;商品零售811.52亿元,增长0.9%。

图4 桂林市主要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高端智能设备逐渐兴起,不断发展壮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对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扩大。2023年,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看,金银珠宝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4%,通讯器材类增长9.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3倍。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2%,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4.4%,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31.0%,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39.9%,智能手机增长6.5%。

(三)交通运输稳步发展,邮政电信提质增效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目标,以交通强区试点为抓手,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铁、民航、公路、水运各领域建设成就斐然。

铁路方面,桂林作为广西率先通达高铁的城市,境内有湘桂铁路、贵广高铁两条高铁大动脉,高铁过车站多达9个,铁路通车里程达690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420公里,在全区率先实现与香港“一乘直达”,有效支撑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公路方面,2023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9141公里,较2012年增长67.6%;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33公里,是2002年的9.57倍,是2012年的2.39倍;实施了259条共1922公里美丽生态农村公路建设,阳朔遇龙河公路争创2023年“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92.41万辆,增长4.3%,其中私人汽车86.34万辆,增长4.5%;全市新能源公交车1771辆,占全市公交车总量的75%;全市定制客运车辆共232辆,定制客运路线共56条。全市公路客运量较上年增长53.7%,旅客周转量增长59.1%,货运量增长7.3%。

航空方面,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是国内重要的航空旅游枢纽,有国际、国内航线100多条,覆盖80多个国内外城市。T2航站楼建成使用,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增至1200万人次;2016年桂林航空正式开航运营,成为首家地市级设立航空公司,已形成以桂林为中心、辐射国内众多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2023年民航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2.03倍,货邮吞吐量增长1.47倍。

水运方面,桂林加快建设漓江专用航道及桂江航道支持保障系统,完成桂林港总体规划修编及湘桂运河战略规划研究,构建以漓江、桂江、洛清江和湘桂运河“三江一运河”为骨干,连接珠三角和自治区主要内河港口的内河航道网。2023年,全市水运客运量同比增长4.42倍,旅客周转量增长4.69倍,货运量增长1.21倍。

电信业务快速增长。随着国家“提速降费”政策落实,广大市民对移动终端、宽带流量的需求日益增多,全市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持续增长,带动全市电信业务总量高速增长,电信业务总量由2012年的36.05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52.27亿元。5G技术逐渐融入群众生活,桂林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基站3.91万个,同比增长18.3%,其中5G基站1.02万个,同比增长43.2%;1950年电话机仅有0.02万部,到2023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27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266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42.4%,较2021年提升22.1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2万户,是2012年的3.83倍。

快递业务屡创新高。随着互联网、直播带货、电商购物节等商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迅速崛起,桂林快递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递业务量屡创新高。2023年末,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5.22亿元,是2012年的7.01倍,较2021年末增长39.5%,较2022年末增长25.2%,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四、新发展理念开启新局面,高质量发展谱写新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桂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协调发展扎实有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飞跃,高质量发展方兴未艾。

(一)创新发展成果显著,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进入“十四五”以来,桂林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强力推进产业振兴战略,持续补短板、锻长板,引导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文旅融合取得新成效、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创新发展成果显著。近期,桂林造民航大飞机轮胎首次装配波音飞机,打破国外垄断,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桂林造”硬核出圈,桂林2023年入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数量排全区第一)、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桂林经开区成功获批广西第一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023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9家,比上年增长4.2%;全年登记科技成果552项,增长20.0%;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44项,增长12.8%;通过技术市场登记的合同成交额6.14亿元,专利授权488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5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2594项。

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以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断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2023年,全市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43.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9%,医药制造业增长8.5%,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8.9%提高到2023年的24.0%。

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1.8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9%,比重较2017年提升22.4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力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逐年递增,2023年,全市投入的研发费用为18.44亿元,比2019年提升78.3%;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32.6%,占比较2021年提升13.9个百分点,较201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

(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点示范镇建设、移民搬迁等系列举措带动下,全市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升。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495.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2.86万人,城镇化率达55.1%,较2013年提升11.0个百分点,城镇户籍人口占比由2012年的23.6%提高到2023年的42.9%。

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桂林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聚要素、拓空间、增活力,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多点”的城镇复合空间结构,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带动、市县联动、镇村互动格局。2013年临桂撤县改区,2019年荔浦撤县设市,各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和城市发展能级正逐渐提升。

县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前进的重要“马车”,有意识地将行政、人力、金融、社会等资源向县区倾斜,扶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和谐、创新发展。2023年,县域经济已成为桂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占全市GDP总量超2/3,已形成县县有特色、区区有新气象的布局,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区遥遥领先。

(三)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桂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的殷切嘱托,实施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漓江全流域保护、全覆盖治理,确定每年的4月25日为“漓江保护日”,持续健全保护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漓江保护实践经验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题边会上推介,桂林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桂林抓机遇、布新局,突出资源禀赋,聚焦风电水利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推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落地,削减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2023年,桂林规上工业发电量110.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发电量继2021年突破100亿千瓦时后,再次迈上新台阶。其中,风力发电量53.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占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的48.9%,比重较2020年提升9.9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6.92万吨标准煤,较上年同期下降17.9%;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23.1%。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4%,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9.7μg/m3。城区绿化覆盖面积5932.03公顷,城区实体地域绿化覆盖率46.1%,城区绿地面积5163.54公顷,城区实体地域绿地率40.1%。造林面积0.83万公顷,森林抚育作业面积7.70万公顷。完成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7个,污水处理能力57.9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99.46%,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4%;生活垃圾处理厂18个,生活垃圾处理量144.0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此外,3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成运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桂林新风尚。2023年,全市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达103.7%,广西首艘五星级新能源豪华游轮“桂林旅游号”正式运营,1000余艘漓江游览电动排筏投入使用。

生态名城底色持续彰显。龙胜各族自治县获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荔浦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阳朔县、资源县获得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桂林灵渠水利风景区入选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桂林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漓江源头猫儿山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四)开放合作开辟新局面,出口贸易不断拓展

桂林市发挥国家开放窗口的独特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境外知名旅游机构合作,建设“桂林旅游大联盟”。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海铁联运,持续推进苏桥无水港建设,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深化与国际国内友城交流,加强与北京西城区、深圳南山区合作,与遵义、延安等8市共同发起成立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城市联盟,大力开展区域合作,将桂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1.3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5.1%。国内旅游总消费1713.44亿元,增长53.7%。入境过夜游客28.9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1.0倍。国际旅游消费1.1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倍。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16-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8%。2023年,进出口总额102.14亿元,比上年增长6.7%,总量是2015年的1.8倍;其中,出口92.32亿元,进口9.81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85倍和1.39倍。桂林南药股份公司等15家企业的16个品牌被评为自治区外贸生产重点培育发展名牌企业,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等10家企业被评为全市10大出口品牌企业。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生产的环保线缆获得澳大利亚环保机构颁发的“绿色认证”。

(五)共享发展成果显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居民收入提升与经济增长同步。2023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668元,是2012年的2.5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25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2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03,比1978年缩小1.84,比2012年缩小0.75。

图5 桂林市主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物价保持温和上涨。2010-202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3%。2023年略有回落,同比下降0.2%,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涨两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0.4%,衣着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0%,医疗保健类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5.9%,居住类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2%。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23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2所(不含军事院校),比2012年增加3所;专任教师1.13万人、比2012年增加1.21万人,在校生30.96万人、比2012年增加15.44万人。普通中学229所、比2012年增加13所,专任教师2.34万人、比2012年增加0.78万人,在校生31.10万人、比2012年增加11.22万人。普通小学557所,专任教师2.22万人、比2012年增加0.34万人,在校生42.09万人、比2012年增加11.71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1.2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23%,现有幼儿园1170所,比2012年增加506所,专任教师0.93万人,在园幼儿15.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2所,当年招生188人,毕业生174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国内演出1376场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4个,全年放映电影27.94万场次。公共图书馆14个,藏书560.10万册。文化馆及艺术馆18个,剧场7个,文化站141个,博物馆28个,博物馆接待观众705.03万人次。2023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6%。全市体育场地1.58万个,向上级输送各类运动员186人。各类大赛中获国际比赛金牌6枚,获全国比赛奖牌133枚,其中,金牌51枚,银牌33枚,铜牌49枚。

社会保障覆盖城乡职工居民。2023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7.90万人,比上年增长1.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18.66万人,增长3.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09.8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0.69万人,增长1.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7.06万人,增长6.0%,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9.24万人,增长7.4%。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4万人,增长6.1%,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68万人,增长4.1%。全市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102个,床位1.47万张。其中,养老机构87个,床位1.32万张。不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和设施总数3261个,其中,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数1943个。

医疗覆盖更加广泛。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5038所。其中,医院94所,比2012年增加41所;乡镇卫生院14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9所,门诊58个,村卫生室295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所,卫生监督所(中心)18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07万张,是2012年的1.85倍;其中,医院2.31万张,是2012年的2.14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4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59万人,注册护士(师)2.11万人,分别是2012年的1.67和2.22倍。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回首七十五载,全市各族人民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用勤劳勇毅书写了一部撼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秀美桂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既定目标,凝心聚力、实干笃行、攻坚克难,争取早日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桂林力量。

文章地址: https://www.gl58.com/article/24216.html
相关阅读: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gl58.com Inc.联系我们